行为疗法简史
行为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,并在20世纪50、60年代成为治疗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成熟方法。它源于行为主义,行为主义是从对刺激、反应和强化作为学习过程特征的研究中产生的(McKenna,1995)。
虽然约翰·B·沃森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奠基人,但他是通过探索伊凡·巴甫洛夫的发现而发展起自己的想法的(1927/1960)。
当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,他观察到一个事实:当一个刺激(食物)触发了一种消化反应(流涎)时,它与一个没有反应的刺激(钟声)配对时会形成关联。狗对钟声和食物之间的关联意味着最终,钟声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引发流涎。巴甫洛夫称这种学习的反应为经典条件作用。
沃森利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强调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。他通过研究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的小孩来研究恐惧症的起源。阿尔伯特起初并不害怕老鼠,但在沃森将老鼠与巨大的噪音配对后,这吓坏了阿尔伯特,经过多次重复后,他变得害怕老鼠。当实验一个月内没有重复时,他的恐惧消失了(沃森,1924/1997)。
接下来,斯金纳(1963)发现行为的频率取决于随后发生的事件,他称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。例如,如果一种行为受到奖励,它就会被积极强化,更有可能被重复。相反,如果忽视这种行为,它就会被消除。
与此同时,多拉德和米勒对行为理论的贡献在于确定了行为中的四个要素:动机、线索、反应和强化(Metzner,1963)。约瑟夫·沃尔普也发现了一种称为互惠抑制的过程,即通过引发一种新的反应来减弱同时发生的反应的强度。这导致了他发展系统脱敏来治疗恐惧症(Metzner,1963)。
最后,班杜拉(1977)应用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来发展社会学习理论。班杜拉发现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建模来学习。所有这些行为主义原则都影响了行为疗法的发展。
本文 K19康复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k19top.com:19999/?id=58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